与中国之战:采访一场低可能性战争战略——“离岸控制”理论之父 T·X·哈默斯博士

与中国之战:采访一场低可能性战争战略——“离岸控制”理论之父 T·X·哈默斯博士

全球评论发表过一系列的关于“空海一体战-JOAC”和“离岸控制”的文章。它们让很特定的读者们能够深层地认识到关于美国以及中美发生冲突的讨论。我们很荣幸地采访到了“离岸控制”的教父——T·X·哈默斯先生,请他来为我们具体解释“离岸控制”,以及“空海一体战-JOAC”的弱点。他也给我们提供了中美可能发生冲突的远景分析

https://media.defense.gov/2014/Sep/03/2000935254/400/400/0/090314-D-BD104-001.JPG

托马斯·X·哈默斯博士在2009年6月加入了国家安全研究学院(INSS)。最擅长领域包括:未来冲突、军事战略和武装反叛。哈默斯博士1975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获得科学学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获得了历史研究的硕士和现代历史的博士学位。他还是加拿大国防大学杰出的毕业生。他出版的著作包括《弹弓与石弹: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以及《被遗忘的战士:海军陆战队第一临时旅,陆战队精神和朝鲜战争》。他还出版了十五个书的章节和超过一百二十篇的文章。他的著作还被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国防学院的教学和课程设置广泛采用。哈默斯博士还在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高等学院和军事机构广泛讲学。退休之前,哈默斯博士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情报营指挥部、一个陆战营以及生化武器突发反应部队服役。他参加过在索马里和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并在不同地点训练过武装反叛人员。

Global Review: 您是否独立开发出了“离岸控制”战略?曾经或者正在支持该战略的还有谁?“离岸控制”是否是对“空海一体战-JOAC”的回应,或相反,后者是对前者的回应?或他们的开发相互独立?这两个概念的产生大约在何时?

哈默斯博士:我也不能明白地说出这个概念产生的时间。“空海一体战”首次为大众所知是在“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2010年5月发布了《空海一体战:A Point-Of-Departure Operational Concept》。因为CSBA与安迪·马歇尔(Andy Marshall)以及净评估办公室(Office of Net Assessment)有关联,因此获得了很多关注。它主宰了关于中国战略的讨论,并指引了关于预算和武器采购的讨论。空军指挥部的以及海军行动部的首脑们(这些部门的高级军官们)热情地肯定了这个概念,并联手向公众推介并对其加以讨论。

那时,我的工作中心是阿富汗的武装反叛人员。但在2011年春天,国防部负责战略的副助理秘书向我的中心询问,能否针对与中国的冲突开发特定的战略。对“空海一体战”来说,一个主要问题是“财政负担能力”。我用了埃利奥特·科恩(Eliot Cohen)的“假设、结局、方法、资源、优先权、排序,以及胜利理论”起草了一些笔记。国防部负责战略的副助理秘书很喜欢这个主意。我就又写了一短篇论文并开始于2011年夏季和秋季在五角大楼内进行讲解、推广。我又把它变成了较长的战略议题“离岸控制:应对一个低可能性冲突的战略”。直到2012年春季它才获得批准并出版。

Global Review在90年代和2000年时是否曾有具可比性的理念,亦或那时只是关于就“台海冲突”与中国对抗情景的推演,因为那时中国还不具备今天的或未来的海军实力?

哈默斯博士:据我所知,那时期这类情景的推演确实集中在台湾,只因美国在该区域具有军事的绝对优势。

Global Review: 您能否为德国的读者们讲解一下什么是“离岸控制”,及其与“空海一体战-JOAC” 战略的区别?

哈默斯博士:美国的任何一个亚洲军事战略必须要达到以下六个目的:

一,确保美国军队与其盟国在全球公共领域的商业利益。

二,保证愿意并能够与美国保持合作的亚洲国家的安全。

三,在鼓励中国继续增长经济同时,震慑其以武力解决争端的意图。

四,在震慑无效时,冒升级成核战最小的风险,确保达到美国预期的目的。

五,不鼓励友邦与同盟国采取攻击性举动而导致该区域的不稳定。

六,保持目前而不是未来几年内的可见度与可信度。

“离岸控制”是一个有效的和可支付得起的行动方案。它建立起一套能阻止中国使用第一岛链海域内的同心圈,保卫住第一岛链及其内部的美国盟国。并主宰该链以外的空中和海洋空间。“离岸控制”并不入侵到中国领土内,但可以利用地理优势阻断中国出口并严重削弱其经济。不会有刺穿中国领空的行动,防止侵入的意图是降低升级为核战的可能性并让冲突的终结更加容易。

阻挡进入作为作战中的一环能让美国更好地使用其军力,主要在第一岛链内采用潜艇、无人机、水雷和有限的空中实力。这个区域将被宣布为海洋的禁区,并对敌人发出警告,进入该区域的敌人舰船将被击沉或被登船检查。如果这些舰船避开封锁与中国贸易,它们在通过第一岛链返航时将成为目标被缴获且成为战利品。美国虽然无法阻止在这一区域的所有海路交通,却可以阻止大型运输船只和巨型油轮的通过,并很快对中国经济起到干扰。

“离岸控制”在防御方面的要件在于全方位地使用美国的资源来保卫盟国的领土并鼓励他们也为防御出力。它利用了地理的优势迫使中国到更远距离外作战。同时允许美国与其同盟势力在涵盖其领土的整合统一的空-海防御体作战。它让美国的力量在大洋水域的控制得到最大化。布置空中防御、深水作战和在航天领域的较量,同时避开了中国在其本土附近固有的优势。在短期内,它能把对中国的“反通行-区域禁入”的优势转换到美国及其盟国一方。从日本到台湾及吕宋之间的无数小岛为在第一岛链内对一些明显间隙的海洋防卫提供了分散的着陆点选择。因为“离岸控制”会严重依靠建在陆地上的空中防御以及短程的海洋防御来将布雷和反雷的能力纳入其中,我们可以鼓励潜在的合作伙伴对这些作战能力进行投资,并在和平时期一起合作演习,为确保该计划在非战时也有可行性。美国不会寻求任何国家的许可使用该国军事基地攻击中国。这战略只会要求那些国家允许美国防御系统的存在来保卫其领空、领海和领土空间。美国的承诺将包括在中国试图发起封锁时采取维持紧要物资进出口流动的护航行动。在演习中,美国会展示所有用来保护盟国的必要能力,并在和当地国的共同行动中展示这些能力。

战役有主宰意义的阶段将几乎全部在中国的资源范围之外进行。会用到空、海和陆地以及租来的商业平台来阻截和转移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超级油轮和大型集装箱货船。例如,中国百分之八十的石油进口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如果马六甲、龙目、巽他。以及其他澳大利亚南面和北面的航路被控制住了。这些运输将被切断。掐住中国的能源进口会削弱他的经济。

扼住中国能源进口会削弱它的经济,可阻断它的出口的收效更大。中国的出口依靠大型集装箱船提供的低运费竞争优势。这只规模大约有一千艘船的商船队很容易被追踪和转移。中国可能会试图另选运输航线,可唯一的可能性仍然得通过第一岛链。美国的实力能够掌控所有的航路。陆路的另选运输路径明显不能承载与2012年经海运出口的97.4亿吨货运量。这个数量相当于每天得用约1000列火车。上述的同心圈封锁作战需要一个从海峡到中国海岸的分层次用力,将最大程度地在远离中国领土的地方施行,以有效地离开中国军力所能及的范围。

另一个为“离岸控制”增加更多可信度的事实是:美国能使用其当前拥有军力和设备实现计划。与其他方案不同的是,它不依靠严格保密、有发展性的防御计划来保障成功。相反,美国可以和盟国使用现有的、而不是很多年以后的必备实力。

这就引出了我们这个战略寻求的终极结果。“离岸控制”认为攻击中国的核武器甚至政权本身是非常危险的想法。对中共动用核武器的决策程序,我们并不明晰。但我们知道中共为了保住政权会倾尽所能。因此,“离岸控制”追求的不是对中国的决定性胜利,而是用对经济加压的方法来实现对冲突“冻结”和“戒除”,并可返回到经过调整的既定状态。战略理论家们也许会对这个路径“缺少追求决定性胜利”表示质疑,可在与一个核武器大国的冲突中这并不在常规逻辑涵盖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方会寻求避免全面冲突,或在该努力失败时,动用核武边缘能取得让冲突各方都能经受的结果以退出争端。在此意义上,“离岸控制”为解决冲突、实现和平提出了更现实也更务实的线路图。

Global Review:“离岸控制”的批评者认为,该战略需要长期努力并会过度消耗美国的财政和军事资源。因为海上封锁可以被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破解。一些人甚至指出,军事史上从没有单靠海上封锁扳倒对手的先例。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中国可以冲破海上封锁怎么办?是否有相应的B计划?

哈默斯博士:通过把作战区域从中国邻近地区转移到第一岛链,“离岸控制”将明显减少美国军力投入的需要。中国武装力量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离开大陆这么远作战,而我们只需对付这一小部分就可以了。离中国越近,我们必须面对的敌人军力就越强大。

如果每天用铁路取代所有海港的集装箱运量,中国需要一千列一百五十节车厢的火车。这可是每天一千列火车!当然,返还这些车皮每天还需要一千列火车。另外还得考虑一个问题:这些铁路运输事实上要经过俄罗斯或哈萨克斯坦的铁路运输系统,这二者都不是以高效率著称的。另外因为道宽转换,集装箱在中国边界将被卸下,换上俄国的轨道宽,以后在试图经铁路进入欧洲时需要再次转换轨道宽。目前中国到欧洲有限的铁路运输量,据我看到的最新估计,每个集装箱走铁路运费为10000美元,而走海路只有5000美元。而且,众所周知,那些铁路线穿过世界上许多最炎热、最寒冷的地区,极端的气温会损坏不少货物。

“离岸控制”的目标不是要击垮对手。我们并不想除掉中共。如果他们不在了,谁来统治中国?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接受一个事实——与美国作战他们不可能赢得胜利。这个战略攻击中国最大的两个战略软肋——马六甲海峡的困境与对长期战争的恐惧。

“离岸控制”对中国最致命的弱点发起攻击:中国依赖出口,而且出口的成功在价格优势。如果无法自由通过海路运输,特别是使用超巴拿马级货轮运输,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就会消失。我们的B计划是在更大范围内对中国的运输进行阻禁,与欧洲贸易必经苏伊士运河或绕过好望角,与中东的贸易必经霍尔姆斯海峡或曼德海峡。与其他西方国家的贸易可在海岸线附近被控制。

Global Review:“空海一体战/JOAC ” 为什么算不上战略,而只是种概念?“离岸控制”又是什么?距离称为战略还缺少什么要素?有人说“空海一体战/JOAC”和“离岸控制”不同,并没有一个明确定义的目标,这属实吗?

哈默斯博士:在空海一体战的论文题目中,作者们就指出那只是一个行动的动议。她解释了美国如何越过A2/AD区进攻到中国。它根本没有解释我们怎样、以及为什么需要这样做来迫使中国放弃作战。作者们也从未把它称为战略。它并非战略因为它从来没有表达出一个获胜的理论(实际上只是与中国或任何热核国家的战争中中止冲突的理论)。它似乎相信只要我们对中国实施足够的轰炸,它就会屈服。

如前面提到,“离岸控制”是一个战略,它攻击中国的战略软肋——对维持贸易低廉价格的依赖。

Global Review:在你看来,空海一体战/JOAC的弱点在哪?

哈默斯博士:它导致的财政负担太大,也根本无法解释如何获胜。并且它假设美国总统会授权对中国发动攻击,包括很容易被中国人解释成的意图摧毁其核威慑力的攻击。这种假设与韩战、越战中多位美国总统都未对中国发起攻击的事实相违背。

Global Review:中国开启了“一带一路”计划(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是从陆海两路行动。“一带一路”将修建大规模的基建设施、新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离岸控制”是否需要针对这个新运输网加以调整?“一带一路”计划完成后,陆地、海洋和空中运输的比例将会是怎样?中国会拥有更强的大陆控制力或海上控制力吗,这对离岸控制的部署又有什么影响?你是否需要用陆上封锁对海上封锁加以补充?

哈默斯博士:如前面提到的,没有了海路,需经铁路、公路运输的物资量太庞大了。一些高价值的货物仍可以运输但无法替代失去海路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虽然承诺了巨额投资,可实际上还没有兑现很多。还记得曾被中国大肆宣传要在阿富汗的铜矿投资的40亿美元吗?协议早在10年前就签了。据我得到的数据,实际投资额只有1000万到2000万美元。即便中国真的投巨资,回报率也很可能极低。如果你仔细观察“一带”(巴基斯坦、中亚各国)上的国家,它们都是些没发展前途的穷国。“一路”也只是对现存贸易航道的扩展,新的港口会让它更有效率,但仍然脆弱经不起封锁。

Global Review是否有明显的迹象表明美国政府和五角大楼更倾向于“离岸控制”还是“空海一体战/JOAC”?或者美国还没有决定?如果和中国的冲突爆发,哪个构想会更具有操作性?

哈默斯博士:当下我和五角大楼在军事战略方面并没有合作,所以我不清楚。

Global Review“离岸控制”或“空海一体战/JOAC” 需不需要不同的武器系统?五角大楼会把重点放在哪里?

哈默斯博士:如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表示的一样,“空海一体战”同样强调使用非常昂贵的进攻洞穿系统。这些系统仍有待采购。“离岸控制”假定我们使用目前手中的武器作战,五角大楼的投资组合也很有混合性:B21以及更多的次地面武器和致命海面武器。我说五角大楼不是依据某种军事战略进行采购,而是根据武器服役的信誉和政治的现实。

Global Review最后一个问题:未来美中两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类战争会不会是区域战争或有潜力成为跨区域战争,甚至是世界大战,也可能把俄国和北约拉入在欧洲的战争?

哈默斯博士:我觉得中美战争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千万不要低估了领导人做出非常愚蠢决定的能力(如一战)。像一战一样,中美战争一开打就将使全球贸易系统崩溃。最引人担忧的可能性是某个误判会引发空中或海上的突发事件,或者中国误以为它可以速战取胜,并能用最小代价获取利益。这是“离岸控制”最关键的威慑方面。它从一开始就表明美中战争将会是持久艰难的战争。若真开战,我不认为会将欧洲卷入。我不是关于北约的专家。但我怀疑就算中国攻击美国,合约的第五条是否真会发动大多数成员国参战。某些成员国会选择与我们共同作战。

“空海一体战/JOAC” ——这是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的计划——在哈默斯博士看来是个危险的行动方法,不算是战略。但是这种感念在操作中导致冲突升级为核战的可能性很高,因此他设计了作为战略方案的“离岸控制”,可以阻止冲突升级,让美国赢得战争,但让中国得以生存并不失颜面。

图片

CSBA对空海一体战的报道:被称为“实施导弹压制作战”的部分。

图片

CSBA对空海一体战的报道:被称为“对解放军ISR致盲系统”

引用链接:

http://thomaspmbarnett.com/globlogization/2012/8/10/nice-critique-of-the-sheer-and-reckless-overkill-that-is-asb.html#comments#ixzz45inFNlIn

Freiwillige Übersetzung von Peigen Wang 翻译:王培根

Kommentare sind geschlossen.